本文转自:扬州日报股票配资开户会员
2025世界运河城市论坛与会嘉宾参观考察扬州中国 大运河博物馆和隋炀帝墓遗址公园——
大运之河 一脉千年
与会嘉宾正在参观考察。徐逸雨 摄
记者 王鹏 林倩雯
10月16日上午,2025世界运河城市论坛在扬州开幕。当天下午,与会嘉宾赴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和隋炀帝墓遗址公园参观考察。这场考察,让嘉宾们沉浸式感受到大运河的悠久历史、人文积淀和强劲活力。时间虽短,但所见所闻在大家心中留下了深深印记。
车行城南,大运塔远远就出现在大家眼中。下车步行,巨轮造型的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大运河从历史中走来、活在当下、迈向未来的含义,无言却又直观地表达出来。
顺着人流,嘉宾们走进“大运河——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展厅。长25.7米、高8米的古汴河河道剖面气势恢宏,古窑址、砖室夫妻合葬船型墓、各式镇水神兽和器物、古粮仓复原展示……数千件大运河畔出土的文物(含复制品)讲述着人、河、城的依存关系,展现着悠久的历史时空。
“我从洛阳来,以前我只知道洛阳和扬州都是大运河上重要的城市,这次来参会,才知道扬州是大运河的原点,洛阳是节点。”河南省洛阳市江苏商会会长沈复佳感慨地说,“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展陈之新颖、内容之丰富令人震撼,这恰是大运河蕴藏的无限宝藏和深厚历史人文。大运河也是致富河,运河城市之间太需要交流互动、借鉴学习了,去年我牵线扬州和洛阳工商联结成友好对子,商务考察和投资项目正在推进中。”
“运河上的舟楫”展厅宛如中国古代船舶科普馆,各种造型、用途的木质船只,运用数字科技呈现的沙飞船实景体验,展现着大运河这条中国南北经济大动脉的鲜活场景。“因运而生——大运河街肆印象”展厅,唐宋元明清历代建筑、商铺林立,从石板路走到青砖路,恍若隔世而又真实可触的场景,从多个维度让观众身临其境,体验一场穿越时空之旅。
“我本以为博物馆就是展现历史的,没想到现代技术帮助我们更加直观地了解大运河的前世今生,正是因为这生生不息的运河之水,为运河城市经济、文化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北京市海外文化交流中心副主任袁昱说。
“扬州对运河的利用很完善,它不仅通航,而且文旅深度融合,游船、表演、赛事等各种元素,一起构成了蕴藏巨大经济活力的致富河、幸福河,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河北省衡水市故城县文广旅局局长范振广介绍,“河北故城的运河还不具通航功能,多以景观形态出现,上个月故城首次在运河上举办了皮划艇赛事,开启了‘运河+’的尝试。大运河是祖先留给运河城市的共同财富,我们特别希望能从兄弟城市取得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运河文化的真经,再现运河的繁华昌盛。”
在隋炀帝墓遗址公园,嘉宾们通过展陈和实物资料深入了解了隋炀帝的故事,对于隋炀帝与扬州、隋炀帝与运河、运河与扬州的关系有了更直观了解。
巴拿马ASA基金会主席薛彤对遗址公园的建设表达了赞叹。“我们看到了文物与现代科技完美融合,令人耳目一新,也感受到了扬州在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以及利用开发展示方面所作的努力。”她介绍,“15日,中国-巴拿马友好艺术巡展在扬州市文化馆展出,巴拿马和中国两地艺术家共绘京杭大运河和巴拿马运河,这场巡展也沿着运河的脉络在沿线城市相继展出,希望通过文化交流的方式,为运河城市创造更多独特且珍贵的运河记忆。”
“其实隋朝是一个很复杂的朝代,隋炀帝墓遗址公园在文物的展示和多媒体应用、沉浸式互动等方面都颇有亮点,未来可以继续加入如AR伴游、虚拟空间等一些新的展陈形式,提升交互性,让观众更有参与感股票配资开户会员,在互动中清晰地了解这段历史。”文化科技创新服务联盟秘书长、大运河文旅融合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刘兵通过隋炀帝墓遗址公园的展览和场馆建设,看到了更多科技层面的发展空间。“我之前也体验了‘大运扬州”古运河行进式游船演艺,其中声光电等元素的加入,让古运河有了更为创造性的呈现姿态。”他说,“对于扬州而言,文旅领域与科技相结合,势必带动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进一步发展,也期待在这个过程中,能够看到运河文化持续发掘与深度融合。”
配资交流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